loading
cghospital.com
健康知识

Medical guidance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

发布时间:2012/4/9 访问次数:

    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大多是老年病人,长期卧床易发生心肺疾患。手术后,麻醉清醒就可以给予头高位45°,使病人有较好的通气量。术后3~5日给半坐卧位,定期协助病人更换体位,帮助搬动患肢,翻身拍背,以利肺部分泌物的引流,并鼓励病人作深呼吸和咳嗽咳痰,预防肺部感染。术后髋关节多需作下肢皮肤牵引,置于外展和外旋位,用硬的三角形枕头,固定在两下肢之间,以避免病人在苏醒过程中发生髋关节极度屈曲、内收、内旋,而造成髋关节脱位。三角形枕头可固定5~14日。搬运病人及使用便盆时要特别注意,应将骨盆整个托起,切忌屈髋动作,防止脱位。如果病人发生剧烈的髋关节疼痛,肢体变得内旋或外旋位时,应立刻报告医生,进一步明确有无脱位的可能。
    一、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治疗和训练
    康复训练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和主要的治疗内容,它可以使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单纯的治疗和一般的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患者应该接受专业的康复训练和步态训练,以改善和纠正因长期疾病所造成的不正常步态和姿势。训练计划必须适合患者的个体状况,例如:患者的年龄、并发症和手术的细节等个体差异。同时术后康复训练必须与关节置换的手术技术相适应(是非水泥型还是水泥型固定)。翻修手术后的康复治疗同样也要与先用的手术技术相适应。
    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
    术后患足放在抬高的泡沫橡胶夹板内,保持15°的外展和中立位,并且于术后3周内绝对避免患髋进行屈曲、内收和内旋的复合动作,以防止术后关节的脱位。术后患肢穿上弹力袜,促进血液的回流,防止深静脉血栓和静脉炎的发生。
    三、规范化康复治疗
    1.术后第1~2天,首先通过主动和被动的呼吸练习来预防心肺系统的并发症。
    其次在有效镇痛的前提下,物理治疗师指导患者进行患者肌肉等长收缩联系练习。包括:(1)腓肠肌训练(2)股四头肌训练(3)股二头肌训练(4)臀大肌训练。
    2.术后第三天,患者在治疗师的协助下,在患髋伸直状况下可以进行患肢的内收和外展运动,并进行抗阻的内收和外展等长肌力训练,即在股骨内侧和外侧给予阻力,让患者主动外展患肢。此外,治疗师扶助患肢,帮助患者进行髋关节内、外旋活动练习。
    3.术后第四天,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可以在治疗师的协助下第一次在床边坐起。应避免髋关节屈曲超过90度,这会增加脱位的危险。除非有心血管疾病的禁忌或髋关节活动受阻,患者也可以在病房护士的协助下坐在床边。因为患肢在术后一直用泡沫塑料夹板固定以防止外旋,因此患者会要求将患肢放在不同的位置上。要注意的是患者第一次在床边坐起时,患肢保持外展是非常重要的。
    4.术后第五天,允许患者站立和行走。开始时,必须在助行器协助下进行。当患者的身体状况允许时可以使用手臂拐杖。假体的固定方式不同,肢体的负重时间也不一样。假体完全采用骨水泥固定的患者可以完全负重,立即使用助行器和拐杖行走,至出院时可不借助任何器具,能够自行独立行走。混合性固定(髋臼为非骨水泥固定而股骨假体为骨水泥固定)患者可一部分负重,最多为20Kg,这可以通过测量进行检查。在3周内负重重量可逐步增加,最后过渡到使用拐杖行走。术后6周内患者需扶拐,以后可以不使用助行器,完全负重行走。完全非骨水泥固定患者一般需在6周以后才开始部分负重,因为过早负重将造成股骨假体与骨间的相对活动,影响骨组织长入到假体表面。6个月以后达到完全负重。术后应测量下肢长度,对于两侧下肢绝对长度相等,术前有代偿性脊柱侧凸和骨盆倾斜的患者,应教会患者逐步学会正确的步态和姿态。任何程度的下肢长度差异最好通过调整鞋底的高度避免影响患者的步态和姿态。
    5.术后第六天,进行卧-立转移训练。允许病人坐高椅,保持膝关节低下或与髋关节等高;用加高的自制坐便器入厕,或在辅助下身体后倾患腿前伸入厕;要确保座椅牢固最好有扶手,可适当加垫以增加高度;不要交叉两腿及踝;不要向前弯身超过90°,要学会坐时身向后靠和腿向前伸;术后2周内不要弯身捡地上的东西;不要突然转身或伸手去取身后的东西。
在治疗师的协助下允许患者在床上翻身,治疗师一手托其臀部一手托其膝部,将患肢与身体同时转为侧卧,并在两腿间垫上夹枕,禁患肢内收内旋。
    6.术后第七天,进行上下楼梯练习和跑台慢步走(适用于骨水泥固定患者)。上楼时,患者健腿先上患腿后上拐杖随后或同时。下楼时拐杖先下患腿随后健腿最后。这样可以减少患髋负重屈曲。跑台步行可以进一步改善步态步速和步行距离,提高实用步行距离。
    7.术后第二周,巩固和提高第一周的训练成果至伤口拆线出院。出院时患髋能主动屈曲达到或超过90°,同时在伸直位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完成内收、外展和外旋运动。